追寻红色印记,传承井冈精神。7月28日,永利yl23411no1历史文化学院“红色井冈·家风接力”暑期实践团队一行前往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始了为期7天的 “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
英魂不死,侠义永存
坚定执着追理想,怀着对先烈的敬重及对革命的追忆,7月30日下午,团队前往井冈山烈士陵园参与“祭奠井冈英烈”仪式教学活动。
活动伊始,队员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上代表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49级台阶及代表着在井冈山革命60周年后建成陵园的60级纪念台阶。步入纪念堂,毛主席手书“死难烈士万岁”,落笔遒劲,感情强烈,令人动容。随后,队员向英雄先烈默哀并敬献花圈。当最终步入吊唁厅,面对着四周刻满先烈姓名的石碑和正前方洁白的无名碑,队员们庄重而肃穆,无不为之震撼。基地王云霞老师为队员们深情讲述了“木刻印章”的故事,讲解过程中,王老师不禁哽咽,“在一次次的讲解中,我越来越懂得了我们革命先辈的伟大,他们把革命信仰视作生命乃至超越生命,正是他们的威武不屈、英勇就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革命成功万岁!’”。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队员们在烈士陵园切身感受到革命先烈的无畏精神及伟大信仰,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发扬革命先烈精神的决心。
挑粮小道,艰苦传承
感悟军民情,再走挑粮道。7月31日,“红色井冈•家风接力”团队在基地胡爱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位于井冈山源头村的朱毛红军挑粮小道。重走这段挑粮小道,感悟“这是朱德的扁担”的革命佳话。
踏上这段扑面而来充满青砖、红土的路途,身着红军服的队员们步行在紧邻悬崖的小路,心中已是忐忑万分。虽然所走的已经是后期修成的体验道路,但队员们每一次的抬腿向上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队员们衣服被打湿了,汗流不止;力气也用尽了,只能凭着本能往前走。在互相帮助下,队员们最终艰难到达目的地。
身先士卒,勿忘前事。队员唐曼玉表示:“我们今天走过来就已经累得不成样子,真是难以想象的是在革命时期小道没有青石铺路,只能走崎岖、陡峭的路径,又有前后夹击的敌人在穷追不舍,是多么的艰苦。我们也更加体会到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与付出”。而当队员回答一位阿姨所提出的“你们是参加的什么活动,来自哪里”问题后,阿姨动情地说道:“你们是学习历史的,以后你们一定要好好教给孩子们这段历史,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革命伉俪,家风纯朴
8月2日上午,在接受了三天的革命传统教育后,团队有幸于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刘松柏(刘型之女)及梁汉平(梁金生之子)两位革命先烈后代进行深入亲切的交流。
两位老人热情欢迎了前来拜访的队员们,队员也向老人们献上身体康健、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访谈期间,两位老人认真细致地回答了队员们提出的问题。当提及两位老人对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时,奶奶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和孙子的故事。她说:孙子来看我们的时候,我们就给他讲井冈山革命的故事,让他学习《西江月•井冈山》。刘奶奶还回忆起自己带领孙子来井冈山学习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在接受并完成所有的红色教育课程之后,小孙子梁炤一特别自豪地告诉她说“奶奶,我是这里最棒的队员”。提及此事,奶奶和爷爷都流溢出了欣慰的笑意。
红色基因的传承从不因时代的变化、距离的远离而变淡。先辈们早已远去,但留下的精神永不磨灭。在家庭的传承中,这种红色基因的印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可以让更多的家庭后代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让家风在子孙延续中愈发坚定。
红色坝上,再寻家风
房子门梁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标牌,“革命烈属”四个字鲜红醒目。屋内,五六个孩子在嬉戏玩耍,一位老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目光温和。这位老人虽然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但是仍精神熠熠。这位便是革命烈士袁文才的女儿袁长妹。
8月3日实践团队赶赴坝上村进行自主调研,探寻红色血脉的传承。
袁文才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早期将领,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1年老红军陈柏君到我家里,跟我奶奶说:“老嫂子,谢谢你们,要不是那个老爷爷打开山寨门把毛主席的部队引进了井冈山,要是当时不保存那些革命的火种,中国的历史就不是这样了。”袁奶奶已过鲐背之年,考虑到奶奶的身体,袁文才的孙子袁全芳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我们经常回来看我的姑姑,但是好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过了。”看着眼前四世同堂,一派其乐融融的场面,天伦之乐也不过如此。
“我的父母亲都是农民,一辈子都是辛勤劳作,他们言传身教,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我父母亲的引导下,我们一直都是勤勤恳恳的,不管是学习的、工作的、还是在家劳动的,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誓言。”如今袁全芳的孩子们大都生活简朴,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家,所以说,家庭是国家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好了,整个人体才会强健,才会强壮。”袁全芳爷爷如是说道。坝上村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昔日硝烟弥漫的坝上村,如今一派安静祥和。但历史不仅是历史,优良的家风更不应仅仅囿于“小家”,红色家风更是如此。用红色家风的“星星之火”,铸就“燎原之势”,是整个实践团队的使命所在。
青春井冈,多彩青年
井冈情,中国梦。8月4日晚,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6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第三期(基地总1014期)学员论坛在综合楼报告厅举行。
学员论坛进行过程中,各院校团队进行精彩展示,在凸显本校特色的同时与红色井冈精神深入结合,彰显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担当与使命感,更加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好,将井冈山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传统再现活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永利yl23411no1“红色井冈•家风接力”团队倾情演绎情景剧《英雄儿女》,演绎了1927年井冈山战士钟大龙和方小凤的革命故事,再现了钟大龙英勇就义的伟大品质。表演过程中,队员们深情投入,感情饱满,将全场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历这段悲壮往事。
太阳升起来了,人民的天亮了。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钟大龙这样英勇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英雄儿女,新中国才能傲然屹立于东方不倒!
结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红色井冈·家风接力”团队在井冈山实践调研期间记录下许多珍贵的原始口述资料,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萃取红色精神与红色家风的精华,并将其传承与发展,在弘扬具有时代特性的红色家风的路程上,我们定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永利yl23411no1历史文化学院 陈阿莉 涂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