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学院邀请,7月15日19: 00-21: 00,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在线上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县官’之由来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天下’观”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苏全有教授主持,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近300人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杨振红教授充分利用传世文献与简牍资料,条分缕析地对与“县官”一词的由来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天下”观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般地剖析。指出“县官”在先秦指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在汉代则多数指天子或国家。这一变化正式出现在秦朝,秦始皇改“王室”、“公室”为“县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四海九州县内”的“天下”观。这一观念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其下限当在县制已经形成、而郡尚未成为县上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的时期。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扩大和交通的发达,中原地区对外交流增加,人们的认识范围也随之扩大,故而产生邹衍的“大九州”说,认为中国的疆域在世界之中仅占八十一分之一。但由于《礼记·王制》和《逸周书·作雒》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经,不可撼动,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依照这一王制观念,将新王朝和自己的帝室取名为“县官”,意为自己从诸侯国君升格为天子,成为居住在县内(王畿)统治天下的官。讲座结束后,杨振红教授又与广大师生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杨振红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逻辑谨严,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使与会师生深受启发。讲座取得圆满成功。